人體各個器官及組織皆需要血液供應,而血管為提供血液流動之通路。通常心臟和大腦的之外的血管即稱為周邊血管,通常是指四肢、手臂、腹部(如:大小 腸)或腎臟供血的血管,這些血管因為狹窄,造成局部血液供應不足,所產生的症狀,即為周邊血管疾病。以下所之範圍主要以動脈疾病為主,靜脈的疾病請見其他 討論。
周邊循環障礙主要有兩個形式表現:
第一種類型為血管「痙攣」:其發作時間短,一般會自行消失。例如:由低溫、情緒壓力、使用震動式機械工作或吸菸所引起的雷諾氏症,即為其中之一。主要為功能性的變化,而無器官實質上的變化。
第二種為因血管結構變化所引起,例如,發炎和組織傷害。周邊動脈疾病即為一例。此疾病是由動脈內壁因為脂肪堆積,造成血管內徑狹窄,進而阻礙血液流動,因而引起缺氧症狀。
何謂周邊動脈疾病(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)?
周邊動脈疾病 (PAD) 與冠狀動脈疾病和頸動脈疾病相似,皆是因脂肪沈積在動脈血管內層—稱為動脈硬化,而限制血液流通,造成局部缺氧,而出現臨床症狀。這些症狀主要出現在流向 腎臟、腸胃、手臂、腿部和足部的動脈中。例如,當罹患腿或足部周邊動脈疾病時,早期常見症狀為活動時腿部和臀部痙攣或疲勞;而休息不動時,症狀即會減輕。 這種現象被稱為間歇性跛行(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)。PAD病患的心臟和大腦動脈中通常會有類似的動脈硬化變化出現。所以大多數PAD病患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而死亡風險比一般人 要高出許多。
周邊動脈疾病的診斷方式
周邊動脈疾病通常會透過病史、身體檢查、超音波檢查、電腦斷層血管攝影、血管造影術(Angiography)、或核磁共振造影血管攝影(MRA)進行診斷。
周邊動脈疾病之治療
大多數PAD病患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改變生活方式、藥物治療、或兩者並行的方式來進行治療。
改變生活方式,可降低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,其包括下列重要的事項:
PAD的藥物治療方面,常用的藥物包括:
對於少數病患而言,只改變生活方式或藥物治療無法緩解症狀或出現嚴重之併發症者,可能需要接受血管修復術或外科手術。
血管修復成型術(Angioplasty)是非外科手術,將有氣球導管導入變窄的動脈段,接著將球囊充氣,以壓迫動脈粥狀硬化部位並擴張狹窄的動脈,將球 囊消氣撤出。以建立血液重新流過狹窄部位。手術過程中通常還可以在變窄的動脈血管內植入金屬絲網管狀支架。支架留置在該處,提供支撐力,使已阻塞的動脈再 度恢復暢通。
如果病患的動脈狹窄長度相當長,也可能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。施術的方式是利用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或人造血管,分別與阻塞的血管段上下方吻合,建立新的血 管通路,以引導血液繞過阻塞的血管,進入末端阻塞的血管,稱為繞道手術。本部份,可以參考心臟血管中心心臟外科的介紹。
本科利用血管攝影、氣球擴張、及支架放置的方式,可以處理頸動脈狹窄、腎動脈狹窄、下肢動脈狹窄、及其他部位的動脈狹窄。對於洗腎病患之動靜脈瘻管狹窄亦可以相同的方式處理。
動靜脈瘻管可說是洗腎病人的生命線,因此需要好好照顧它。
動靜脈瘻管一般照護注意事項
動靜脈瘻管氣球擴張術後護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