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臟影像檢查


心臟醫學的進步,有一部份是靠影像醫學的進步。所謂要有正確的治療,先要有正確的診斷。精確的影像診斷,的確對臨床醫師有莫大的助益。以下介紹幾種有關心臟的影像檢查:

心臟電腦斷層(Cardiac CT):
以往的電腦斷層,因為X光探頭旋轉的不夠快,一次取像的範圍也不夠大,並無法照出移動的器官,特別是心臟。但在影像儀器的進步與電腦運算能力加快,所謂多切面電腦斷層(multi-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)問世後,心臟影像逐漸清楚,甚至於移動中的冠狀動脈都可以顯影照射出來。因為其對冠狀動脈疾病陰性預測率超過95%,讓臨床醫師可以在低風險的病人,排除冠狀動脈阻塞而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心導管檢查。但在風險較高的病人,通常是在壓力性測試(如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檢查之心肌灌流攝影)結果不明確之下,可考慮此一檢查。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的風險是仍有顯影劑的使用及輻射。
另外可應用在中度心血管風險(Framingham risk 10~20% in 10 years),但無症狀的民眾,可以介由冠狀動脈鈣化指數的分析,來做更精準的危險分級,進而導引藥物的使用來做初級預防,。本院引進的雙射源電腦斷層,時間解析度僅82.5msec,約是單射源機種的一半以下,相當於快門相當短的相機,對於移動中的物體(像心臟)可以得到較好的影像。同時由於取像快,顯影劑的使用及輻射劑量也可以下降。

心臟磁振造影(Cardiac MRI)
利用磁振造影的技術,可以針對心臟肌肉與瓣膜做精確的定量分析。不但可以測得心臟大小,也可以精準的計算心臟收縮力。利用其對組織分類有優於超音波的表現,一些心肌病變、心內腫瘤都可以透過這項檢查而得知。利用延後顯影(delayed enhancement)的技術,可以觀看心肌纖維化結痂的地方,進而得知接通血管是否對心肌功能的恢復是否有幫助。缺點是空間解析度較電腦斷層差,所以不易取得清楚的冠狀動脈影像,且放過一般心臟節律器或腦血管血管夾的病人是不能做磁振造影的。

心肌灌流攝影(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)
利用核子醫學的技術,將有放射性物質(通常是Thallium 201)注入體內,再以運動或藥物刺激心跳,得到一組心肌攝影的影像,在休息四小時後再取得一組影像。將兩組影像相比對則可得到心肌是否有缺少血液灌流的區域,此缺血的範圍越大,未來自然病史的心血管危險越高,相對地這些病人對心導管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效果會比較好。

正子攝影(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, PET)
將有放射性的葡萄糖(FDG)注入體內,可觀察體內細胞代謝的程度,通常是應用在腫瘤的偵測。在心臟影像上,也可以介由FDG來測得心肌存活的程度,進而得知接通血管是否對心肌功能的恢復是否有幫助。利用注射不同的放射性物質,可以做不同的應用,如:測量心肌灌流或偵測不穩定動脈斑塊…等。